第428章 缺人_调教大宋
奇鹫小说 > 调教大宋 > 第428章 缺人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28章 缺人

  唐奕张嘴就说,还能再坚固一点,倒是把吴育惊的不轻。

  “还能坚固?”

  唐奕点头。

  “本是想全用铁筋加固河堤,但是算下来成本实在太高,就算是我,也承受不了那么大的开销。所以,只得用铁条与竹条间置的方法来代替,在坚固程度方面,倒是打了折扣。”

  吴育闻声,连忙摇头,“子浩,莫要过于苛求,这就够足了啊!”

  汴水说到底也只是一条运河,而非黄河、长江那种天上天水的大河。能修到这一步,在吴育看来,已经足够了。

  再次望向河堤工地,吴育感叹道:“汴水一段、洛水一段,共要耗资千万贯。原来,满朝文武都以为子浩有些夸大了,哪用得了那么多钱呢?若有一千万,把黄河从头修到尾都够了,何况这么一条运河?但是现在看来,还真得这个数儿啊!”

  吴安在身后听的直乍舌,望着唐奕的背景直迷糊,这位就是唐疯子啊?

  千万贯修河!大宋除了这位财神爷,好像也没谁有这个本事了。

  ......

  “咦?”

  前面的吴育猛然出声,吸引了众人的注意。

  他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,好像......

  好像河堤上的用工,比挖土掘河的用工人数上要多,而且多的不是一星半点儿。

  “修河最大的工程不就是掘土吗?怎么河岸用工好像比河里还多似的?”

  唐奕闻声苦笑:“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。”

  给沈括使了个眼色,沈括上前,“相公,请随草民上前一观便知。”

  说完,带着吴育下到正在浇筑的一段河基。

  吴育更加确信之前的判断,这里的民夫数量明显比河里挖土的人多。

  沈括一指前方,“相公且看!”

  吴育细看,只见,除了往河基里垒砌巨石,还有推着独轮小车往来运送泥浆的民夫。

  更多的人,则是把一根根七八丈长的巨竹的一头儿插进新浇好的混凝土中,由三个精壮汉子牵引,在泥池里来回拖行。而巨竹的另一头,则是二三十个的民夫手持短棍大力敲击巨竹,发出梆梆的震天噪响。

  “这是......?”

  吴育当然看不懂这闹的是哪一出.

  唐奕解释道:“千里之堤毁于一穴,这水泥石浆筑堤确实结实,但也有它的不足之处。”

  “那就是,和灰混石之间难免有气泡和石料不够紧实的问题,所以,只能花大人力,用这种敲竹震动的办法,把里面的气泡震出来,把沙石之间震实.”

  沈括补充道:“实际挖河的民夫才一万多一点儿,但像这样震竹夯实的民夫,整个工地上也有近万人.”

  唐奕有些怨气地道:“朝廷以为三万人就够修河了,其实不然。相公别看这工地上有三万人多人,可是,实际挖土开渠的只有万把人。”

  在后世,一个工人手持一台电力震动机就搞定的事情,放到现在却只能用数十人力来填补这个空缺,再加上修堤的用工,实际用工量是大宋常规修河的三倍还多。

  ......

  天色不早,看完工地,唐奕等人没有返回阳桥,而是由吴大令安排,就近在一个村庄,挑了一家还算富裕的地主之家住了下来。

  再去村庄的路上,吴育没有坐车,而是与唐奕漫步在农田野地之间。

  走着走着,吴育猛然发声,“是老夫的疏忽啊,倒是要跟子浩赔不是了。”

  唐奕一怔,“相公,这是说的哪里话?”

  吴育看了唐奕一眼,不禁一笑。刚刚在堤上,唐奕话里话外的怨气他又怎么听不出来?

  “不瞒子浩,当初着令各州各府征调民夫修河的事情,是由老夫与韩稚圭一同负责的,没有足数满夫,确实是老夫失职啊!”

  唐奕沉吟了一下道:“此事不怪相公,朝廷下了令,地方不征役,这是地方属官的问题。”

  朝廷确实有监管不利的责任,但是,吴育再怎么说也是年近半百的老臣,向他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认错,唐奕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。

  可是,不想吴育轻轻摇头,“不怪地方官吏,还是老夫的责任。”

  “......”

  吴育道:“子浩不知......”

  唐奕打断道:“叫子浩显得怪生分的,若是相公不弃,就同范师父、杜师父一样,叫我一声大郎吧。”

  “好。”吴育笑了。

  与这年青人接触多了,发现这小子并没有表面的那般张扬。

  “就叫大郎。”

  “大郎不知,历来朝廷征夫地方都是那么回事儿。要一万给五千,要二万给一万,这都算好的了。”

  唐奕愣神道:“怎么,地方州府还敢抗旨不成?”

  吴育笑道:“那倒不是,只不过事出有因。”

  “什么因?”

  吴育不答,反而说起另一个话头。

  “去岁,陛下在观澜小住,老夫曾听范公说起过大郎的一套‘宋之疾’的理论。“

  唐奕虽然不知道他怎么突然拐到这上面来了,但还是谦虚道:“相公别听师父替小子鼓吹。那都是六七年前,小子还是个娃娃的时候说的疯话,当不得真。”

  “没有啊!”吴育笑道。“老夫反正觉得一针见血,精辟至极!”

  “特别是关于土地兼并的言论。”

  唐奕一怔,“相公的意思是?”

  吴育背手而行,缓声道:“大郎说的没错。范公、杜公庆历革新之所以会败,且败得那般彻底,归根结底还是动了太多人的利益。而这些人中,又以北方官吏为重。”

  说到这,吴育尴尬一笑,叉开道:“说来惭愧,老夫也在反对之列。”

  唐奕道:“当年旧事,相公何必再提?”

  吴育出生浦城,与章得象是同乡,有些偏帮再所难免。

  如今章得象已经西去,就连章得像的亲族后辈都进了观澜书院,还有什么是化不开的仇怨?

  “好,不提,接着说北方官吏,”

  “大郎这一点说的也很对,北方官吏之所以极力反对新政,是因为大多出身仕族大家、地主富户,范公动了这些人的根本,而问题的根缘就是土地兼并。”

  唐奕猛的顿住,他是多聪明的一个人,吴育只是一提,举一反三,一下就懂了。

  “相公是说,民夫征调不上来,与北方各州的土地兼并有关?”

  ......(未完待续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