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百八十、契丹人(和剧情没太大关系,可以不看)
两人领命后,开始去点人了,李星洲拍了拍萧鸿祁的肩膀,“这次就靠你了。”
“王爷放心,绝不会出错,我记得清清楚楚!”萧鸿祁眼神坚毅的说。李星洲点头,慢慢也明白过来,契丹人和中原人的观念是不同的。
契丹人是没有中原那么重的“忠义”思想的。
他们尊重强者,偏向对他们好的人,对待爱恨情仇上也没有那么多束缚,敢爱敢恨。
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萧太后,当初辽国景宗皇帝死后,留下遗诏让他年轻漂亮的萧皇后(大约二十六岁左右)主政。
萧皇后喜欢汉臣韩德让,辽景宗在时,韩德让也是辽景宗心腹,加南院枢密使、政事令、兼枢密使(北院)、总领宿卫(宿卫就是辽国戍卫京师的精锐部队,又称御帐亲军,皇卫,辽军精锐中的精锐),可以说荣宠无限,几乎位极人臣。
韩德让对辽景宗也是尽心尽力,他死后也全力辅佐他的儿子和皇后,力主改革,使大辽国焕然一新,没有辜负辽景宗对他的厚待。
可有一事,辽景宗英年早逝后,萧太后和韩德让出入同车,接见使臣同席也不避讳,丝毫不遮掩两人关系,萧太后甚至为了独占韩德让的爱,悄悄派人毒杀了韩德让的正妻。
萧太后这个女人,非常能体现契丹人的性格。在辽人看来也觉得没什么,一个寡妇死了丈夫再找一个很正常。而萧太后的政治手腕,韩德让的才略,也让辽国进入巅峰辉煌时期。
当时北宋朝一听说这消息,觉得简直是秽乱宫廷,辽国肯定要大乱,辽国要亡!
于是觉得机会来了,发动规模空前的伐辽战争,各路大军出兵接近二十万,结果总决战阶段萧太后亲征,大败宋军于岐沟关,大名鼎鼎的杨业,被后人传颂的杨老太公,被说书人改编成杨家将的原型,就是在这一战中死的。
这一战直接决定辽国成为东亚霸主,宋,西夏,高丽等众多周边国家臣服,再无能与之争锋的国家。之后为报复宋朝北伐,萧太后一生前前后后还五次南侵北宋,各有胜负。
潇太后这个人是最能体现契丹人敢爱敢恨,快意恩仇的性格的。
也正是因此,李星洲也理解萧鸿祁为什么在这时候义无反顾的站出来帮他。
说白了,在萧鸿祁最落魄差点饿死在开元的时候是自己救了他,还和他做生意,他从辽国战乱中死里逃生流落到景国的时候是自己收留他,还赐予他衣食,给予他活路。
对于萧鸿祁来说,谁对他好,他就对谁好,就这么简单明了,不用拿什么家国大义,拿什么天花乱坠的东西来跟他说。
其实这种思想,以前一直都是中原的主流思想。
特别是春秋战国,到秦、汉、隋、唐这段时间都特别明显,名将,义士,谋主等等有才知士(士有文士、武士、死士等等,不只是指读书人)另寻他主,择明主而投是非常常见的。
前面的春秋战国、汉朝、三国这些人尽皆知的不说,唐朝最顶尖的几个武将,苏定方,李靖之类的,都是从敌对阵营投靠过来的,依旧能得重用,没什么道德包袱。
但在宋朝之后,这种行为就要背负非常大的道德压力,中华民族仿佛瞬间就被一支无形的大手死死捏住,比如得不到重用投西夏的夏国国相张元,辽国的著名汉臣韩德让等等,都是被后世骂成狗的。你怎么能不忠于皇帝,忠于大宋呢?
特别是《水浒传》中的宋江,对这种难以理解甚至扭曲到令人窒息的“忠义”价值观描写非常传神,也委婉讽刺又暗含无奈。
所以说如果《红楼梦》是四大名著中最有文化底蕴的一本,那《水浒传》绝对是最值得深思,细细品读的一本。
都没人想过,他们为什么要忠于大宋?又为什么不忠于大宋,要投别国?反正就是“忠义”当头,不是正义,不是大义,你忠就对了。
韩德让从父辈起就受辽国皇帝荣宠,到他更是加南北枢密使,领宿卫,皇帝死后年轻的皇后以身相许,托付他辅佐小可汗,这种待遇还对不起辽国,要对得起大宋,那就是忠义吗?
张元指挥西夏在三次战役中大败宋军,杀数万宋军将士,被拜为国相,所以被骂卖国贼千余年,可他投夏国之前呢?
他再三反对不能用狗屁不通的书生为将,要重用武人,可皇帝任人唯亲,文官集团集体打压,他悲愤之下投到夏国,接连大败书生带领的宋军,然后写下嘲讽的诗,这也怪他?
若是在宋之前,这样的事完全不奇怪,良禽择木而栖,再正常不过,三国谋士大多都是再三跳槽,曹操核心谋士集团大多从袁绍那投奔的,厉害将领,张辽,张郃,文聘等大多树从各处投来,而孙权刘备手下也有很多到处跳槽来的能人。
汉、唐也是类似,唐朝有很多厉害的外将,汉朝更不要说,刘邦立国不说,之后依旧是诸侯林立,很多厉害将领都是自己择主,多次转投,大家也觉得没多严重,那个皇帝有能力,你看重,那就跟着谁干。
可奇怪的是你会发现,宋朝之后,这种行为就会背负极大的道德包袱。特别是明、清的文学也好,故事也好,不会写那些将领和谋士们如何明辨主上,择木而栖的故事,本来这样的故事是更考验人的水准和眼光的。
说到三国,人们只会盯着两个人,一个诸葛亮,一个关羽。
你看诸葛亮忠啊,多好的人,刘备把江山都交给他,面对刘婵这样一个弱智他都不篡位,忠心耿耿啊,各种加班把自己活活累死,忠啊!我们要学习。
你看关羽忠义啊,被曹操抓了对他那么好还要跑回来偷刘备,还专门给他安排一个“过五关斩六将”表示回来得多艰难,提醒大家关羽多忠啊。当初关羽入武庙之后一直是魏国时期的封号,封到侯,此后七八百年没加封,到赵匡胤还觉得他有过失,所以将关羽请出武庙。
结果到明、清之后,突然各种皇帝给关羽一路封公、封王,最后直接封到了关圣的地步!
意思就是和孔子等人同级别的,都是圣人,告诉天下人,你们要学啊,孔圣你们都学,那关圣也要好好学,学关羽那种不管怎样,无论如何,不管你君主怎么样都要忠的大“忠义”精神。
一个“忠义”,一句“家国大义”就把人活活扼制,勒死,是最无形的迫害。
比起来,李星洲反而是更欣赏宋之前的模式,更欣赏萧鸿祁的,欣赏他的爱憎分明,快意恩仇,辽国皇帝是他的皇帝没错,可辽国皇帝为他做了什么,给了他什么?
对他好,救他于水火之中的,一直都是平南王,他觉得平南王值得他付出,所以义无反顾,这就是典型的契丹人,曾经辉煌北方,称霸北方两百年的帝国,而它给中国留下最深远的记号,大概是俄罗斯诸国提起中国的时候都是称为契丹人的。
“王爷放心,绝不会出错,我记得清清楚楚!”萧鸿祁眼神坚毅的说。李星洲点头,慢慢也明白过来,契丹人和中原人的观念是不同的。
契丹人是没有中原那么重的“忠义”思想的。
他们尊重强者,偏向对他们好的人,对待爱恨情仇上也没有那么多束缚,敢爱敢恨。
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萧太后,当初辽国景宗皇帝死后,留下遗诏让他年轻漂亮的萧皇后(大约二十六岁左右)主政。
萧皇后喜欢汉臣韩德让,辽景宗在时,韩德让也是辽景宗心腹,加南院枢密使、政事令、兼枢密使(北院)、总领宿卫(宿卫就是辽国戍卫京师的精锐部队,又称御帐亲军,皇卫,辽军精锐中的精锐),可以说荣宠无限,几乎位极人臣。
韩德让对辽景宗也是尽心尽力,他死后也全力辅佐他的儿子和皇后,力主改革,使大辽国焕然一新,没有辜负辽景宗对他的厚待。
可有一事,辽景宗英年早逝后,萧太后和韩德让出入同车,接见使臣同席也不避讳,丝毫不遮掩两人关系,萧太后甚至为了独占韩德让的爱,悄悄派人毒杀了韩德让的正妻。
萧太后这个女人,非常能体现契丹人的性格。在辽人看来也觉得没什么,一个寡妇死了丈夫再找一个很正常。而萧太后的政治手腕,韩德让的才略,也让辽国进入巅峰辉煌时期。
当时北宋朝一听说这消息,觉得简直是秽乱宫廷,辽国肯定要大乱,辽国要亡!
于是觉得机会来了,发动规模空前的伐辽战争,各路大军出兵接近二十万,结果总决战阶段萧太后亲征,大败宋军于岐沟关,大名鼎鼎的杨业,被后人传颂的杨老太公,被说书人改编成杨家将的原型,就是在这一战中死的。
这一战直接决定辽国成为东亚霸主,宋,西夏,高丽等众多周边国家臣服,再无能与之争锋的国家。之后为报复宋朝北伐,萧太后一生前前后后还五次南侵北宋,各有胜负。
潇太后这个人是最能体现契丹人敢爱敢恨,快意恩仇的性格的。
也正是因此,李星洲也理解萧鸿祁为什么在这时候义无反顾的站出来帮他。
说白了,在萧鸿祁最落魄差点饿死在开元的时候是自己救了他,还和他做生意,他从辽国战乱中死里逃生流落到景国的时候是自己收留他,还赐予他衣食,给予他活路。
对于萧鸿祁来说,谁对他好,他就对谁好,就这么简单明了,不用拿什么家国大义,拿什么天花乱坠的东西来跟他说。
其实这种思想,以前一直都是中原的主流思想。
特别是春秋战国,到秦、汉、隋、唐这段时间都特别明显,名将,义士,谋主等等有才知士(士有文士、武士、死士等等,不只是指读书人)另寻他主,择明主而投是非常常见的。
前面的春秋战国、汉朝、三国这些人尽皆知的不说,唐朝最顶尖的几个武将,苏定方,李靖之类的,都是从敌对阵营投靠过来的,依旧能得重用,没什么道德包袱。
但在宋朝之后,这种行为就要背负非常大的道德压力,中华民族仿佛瞬间就被一支无形的大手死死捏住,比如得不到重用投西夏的夏国国相张元,辽国的著名汉臣韩德让等等,都是被后世骂成狗的。你怎么能不忠于皇帝,忠于大宋呢?
特别是《水浒传》中的宋江,对这种难以理解甚至扭曲到令人窒息的“忠义”价值观描写非常传神,也委婉讽刺又暗含无奈。
所以说如果《红楼梦》是四大名著中最有文化底蕴的一本,那《水浒传》绝对是最值得深思,细细品读的一本。
都没人想过,他们为什么要忠于大宋?又为什么不忠于大宋,要投别国?反正就是“忠义”当头,不是正义,不是大义,你忠就对了。
韩德让从父辈起就受辽国皇帝荣宠,到他更是加南北枢密使,领宿卫,皇帝死后年轻的皇后以身相许,托付他辅佐小可汗,这种待遇还对不起辽国,要对得起大宋,那就是忠义吗?
张元指挥西夏在三次战役中大败宋军,杀数万宋军将士,被拜为国相,所以被骂卖国贼千余年,可他投夏国之前呢?
他再三反对不能用狗屁不通的书生为将,要重用武人,可皇帝任人唯亲,文官集团集体打压,他悲愤之下投到夏国,接连大败书生带领的宋军,然后写下嘲讽的诗,这也怪他?
若是在宋之前,这样的事完全不奇怪,良禽择木而栖,再正常不过,三国谋士大多都是再三跳槽,曹操核心谋士集团大多从袁绍那投奔的,厉害将领,张辽,张郃,文聘等大多树从各处投来,而孙权刘备手下也有很多到处跳槽来的能人。
汉、唐也是类似,唐朝有很多厉害的外将,汉朝更不要说,刘邦立国不说,之后依旧是诸侯林立,很多厉害将领都是自己择主,多次转投,大家也觉得没多严重,那个皇帝有能力,你看重,那就跟着谁干。
可奇怪的是你会发现,宋朝之后,这种行为就会背负极大的道德包袱。特别是明、清的文学也好,故事也好,不会写那些将领和谋士们如何明辨主上,择木而栖的故事,本来这样的故事是更考验人的水准和眼光的。
说到三国,人们只会盯着两个人,一个诸葛亮,一个关羽。
你看诸葛亮忠啊,多好的人,刘备把江山都交给他,面对刘婵这样一个弱智他都不篡位,忠心耿耿啊,各种加班把自己活活累死,忠啊!我们要学习。
你看关羽忠义啊,被曹操抓了对他那么好还要跑回来偷刘备,还专门给他安排一个“过五关斩六将”表示回来得多艰难,提醒大家关羽多忠啊。当初关羽入武庙之后一直是魏国时期的封号,封到侯,此后七八百年没加封,到赵匡胤还觉得他有过失,所以将关羽请出武庙。
结果到明、清之后,突然各种皇帝给关羽一路封公、封王,最后直接封到了关圣的地步!
意思就是和孔子等人同级别的,都是圣人,告诉天下人,你们要学啊,孔圣你们都学,那关圣也要好好学,学关羽那种不管怎样,无论如何,不管你君主怎么样都要忠的大“忠义”精神。
一个“忠义”,一句“家国大义”就把人活活扼制,勒死,是最无形的迫害。
比起来,李星洲反而是更欣赏宋之前的模式,更欣赏萧鸿祁的,欣赏他的爱憎分明,快意恩仇,辽国皇帝是他的皇帝没错,可辽国皇帝为他做了什么,给了他什么?
对他好,救他于水火之中的,一直都是平南王,他觉得平南王值得他付出,所以义无反顾,这就是典型的契丹人,曾经辉煌北方,称霸北方两百年的帝国,而它给中国留下最深远的记号,大概是俄罗斯诸国提起中国的时候都是称为契丹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