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六十章 宴席上的蹊跷
很快,郭业便被汝州,郑州,安州三位州刺史及汝州刺史府的各级官员,恭迎进了汝州城中。
入了城,正值晌午时分,第一件事儿,自然是接风洗尘之宴。
作为东道主的汝州刺史戴明德,在汝州郡城最大的酒家江滨楼设宴,为奉旨钦差,监察御史郭业大人接风洗尘。
别看州府刺史都是四五品的文散官,而郭业既不是手握实权的六部堂官,也不是节制军马的将帅,仅仅只是一个六品的监察御史。
但,无论是汝州刺史戴明德,还是郑州刺史张士元,安州刺史赵飞轩,都不敢怠慢郭业半分。
其一,御史台的监察御史,俗称百官克星,专抓各地官员的小辫子,专给皇帝打小报告,容不得他们不忌惮。
其二,郭业奉旨出长安,前来督察三州灾情及赈灾银的发放情况。口衔圣命,奉旨督办,容不得他们不敢不敬。
再加上三位刺史大人干了亏心事,心里发虚,纵是列席宴会的汝州各级官员,没有一个屁股是干净的。
所以,这次宴席,倒是别开生面,郭业算是被诸位官员捧上了天……
郭业脸上继续保持着钦差的那份桀骜不驯的劲头,对诸位官员的奉承讨好来者不拒,一脸的春风得意马蹄疾。
颇有少年一朝得了志,雏凤啼鸣扶九天的味道。
不过,
他脑子清醒得很,心里也很是明镜儿,这帮人没有一个是干净的。
与他们觥筹交错,推杯换盏,虚与委蛇之时,郭业忽略了其他官员,倒是格外留意这三位州刺史。
汝州刺史戴明德,大概五十来岁,官场资历颇丰,时刻陪着笑脸,好像人畜无害的样子。
乍一感觉,还挺像个敦厚老子,但郭业知道,这一切都是假象。
郑州刺史张士元,四十来岁,说他是个文官,倒不如他更像个武将。不仅人长得极为粗犷,没有普通文官的那般斯文相貌,而且与郭业同在一桌交杯换盏之时,张口闭口都是郭兄弟长,郭兄弟短,仿佛两人乃多年至交一般。
不过张士元越是放下一州刺史的架子,与自己如此套近乎,郭业越觉得此人不可信任。
至于安州刺史赵飞轩,相比那两位,不仅年轻许多,而且更像是一个深受孔孟之道,正正经经的读书人。
而且从面相和眉宇来看,这位赵飞轩赵刺史不像是那种心中龌龊,藏污纳垢之人。
席间,此人压根儿就没主动跟郭业讨好阿谀,自顾低头一个劲儿地饮酒,基本上也从未主动说过一句话。
郭业在一次与他无意间的眼神碰撞中,捕捉到了一丝的不对劲,那便是赵飞轩刚刚与他对视一眼,立马便闪躲了开来。
莫非,此人并未跟汝州,郑州的两位刺史同流合污,贪墨赈灾银?
但很快,他便推翻了这个想法。
因为朝廷有令,一百五十万贯的赈灾银由三州刺史共同调配,相互监管。
如果赵飞轩没有参与贪墨案,其他两位刺史焉敢冒着掉脑袋,诛三族的风险,去干这事?
奶奶的,真是奇了怪了!
旋即,郭业又回忆起自己刚刚进城,从城门口一路到江滨楼的情景。
街道之上干净无比,来往百姓井然有序,并未见到过饥荒之时应有的尸横遍野场景。
大街两边的各家铺子,照样是大门开着,做买卖的做买卖,该吆喝的在吆喝……
这分明就是太平年间的光景,哪里有尸横遍野,饿殍满道的场面?
但是城外那一桩又一桩的惨状,郭业至今历历在目。
显然,汝州城中的这段太平光景,是戴明德戴刺史刻意而为之的,为的就是蒙蔽他的双眼,麻痹的注意力。
一时间,因为安州刺史的赵飞轩异状,郭业陷入了矛盾之中。
心里不断在问着自己,奶奶的,到底谁是人,谁是鬼?还是说汝州城中,处处尽是鬼?
想了好大一会儿,他索性端起杯盏,冲着汝州刺史戴明德旁敲侧击了起来,问道:“戴刺史,汝州,安州,郑州因黄河决堤,而闹了灾情与饥荒,那是不争的事实,本官也是为此而奉圣命前来督察。不过,我看这汝州城中,倒是干净整洁,不像是遭过灾闹过饥荒的样子啊。在下着实不明白,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,还望戴刺史能够替郭某释疑一二。”
唔?
听闻郭业这么一问,一丝的惊惶明显从戴明德的脸上闪过,不过很快被消弭于无形,恢复了常态。
继而一阵哈哈畅笑,貌似挺得意地说道:“郭御史有所不知啊,自从朝廷拨了赈灾银之后,本刺史与张刺史,还有赵刺史三人精诚合作,合理迅捷地调配着这笔赈灾银。第一时间将灾情过后的饥荒控制住,有了朝廷的赈灾银,官府才有了银子购置粮食,百姓也才有了灾后的口粮。”
说到这儿,戴明德分别瞟了一眼张士元和赵飞轩,继续说道:“遭此大灾,汝州城能够如此迅速地控制住灾情,将百姓的伤亡控制到最低,全托了圣上的鸿福啊,天不亡我汝州二十万父老乡亲哩。你说是不?张刺史!”
最后一句话,是冲着郑州刺史张士元而讲。
张士元重重地点了一下头,站起身来感叹道:“是啊,汝州如此,我郑州亦是如此,虽灾情巨大,但是伤亡却是极低,极低!郑州三十万百姓,在灾情之中几乎是零伤亡,这不仅是郑州众官员的光荣,也是朝廷的体面啊,幸甚,幸甚啊!”
说到最后,更是托起酒盏有感而发道:“正所谓,大灾无情,朝廷有情,圣上能够如此迅速地拨下赈灾银,绝对是千古第一任君啊,爱民如子,莫过如斯!”
“咳咳咳……”
突然,低头只顾饮酒的安州刺史赵飞轩猛然一阵咳嗽,貌似喝酒喝得太急太快,给呛到了。
郭业将头转向赵飞轩,故意问道:“赵刺史,你可是有什么话想说?还是说有什么心里话,不吐不快?”
很明显,郭业这是话里有话。
不过赵飞轩仅仅只是起身,拱手回道:“钦差大人,下官身体不适,想早些回去休息休息,这便先行告辞了!”
说完,又冲张士元,戴明德二人点点头,转身缓缓离去。
郭业看着这厮离去的背影,心道,我草,说走就走,还挺有个性,这姓赵的,哥们咋就不透呢?
这时,旁边的张士元亮起他那粗犷的嗓门,替赵飞轩解释道:“郭御史,莫怪莫怪,赵刺史最近因为赈灾之事,身体疲累不堪,并无怠慢之意。”
郭业耸耸肩,无所谓道:“不怪,赵刺史替朝廷牧守一方,又如此敬忠职守,以至于身体疲累不堪,令郭某肃然起敬啊!”
既然赵飞轩走了,那么这个宴席就没什么意思了,从戴明德和张士元的嘴中,郭业相信根本敲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。
随即,以自己一路奔波疲倦不堪为托词,跟两人告了辞,带着赵九丑离开了江滨楼,朝着下榻的驿馆回去。
自此,戴明德为钦差大人特设的接风洗尘之宴,因为郭业的离去,而宣告结束。
郭业一走,将戴明德与张士元,还有汝州各级官员留在了江滨楼中。
...
郭业与赵九丑出了江滨楼,走在前往驿馆路上。
郭业发现赵九丑欲言又止,笑道:“想问就问吧,憋着多难受?”
赵九丑唔了一声,脱口问道:“大人,你不会真信了姓戴的和姓张的,那两个狗官的鬼话吧?”
郭业置之一笑,仅仅说了一个字:“屁!”
赵九丑继续冷笑道:“那姓张的刺史,真是臭不要脸,瞎话鬼话张嘴就来,什么叫郑州三十万百姓,几乎零伤亡?这他妈不是骗鬼的吗?大人,他是拿你当三岁小孩耍弄呢。”
郭业应道:“我心里有数,他们愿意拿老子当二百五,那老子就当一回二百五吧。不过九丑,现在有件事儿需要你亲自去办。”
“大人,请吩咐!”
赵九丑停住了脚步,抱拳聆听。
郭业眯起了双眼,轻声慢慢说道:“我觉得那位安州刺史赵飞轩,与戴明德和张士元两人有点不一样。说他们没有官官相护,狼狈为奸,打死我我也不信,但是说赵飞轩和那两位乃是一丘之貉,我又如何也无法相信,感觉里头还有些东西没有摸顺。”
“所以大人您让我去盯着姓赵的梢,看他有什么诡异反常的举动,是这意思不?”
听着赵九丑都会抢答了,郭业不由竖起拇指,赞道:“聪明,去吧,注意安全!”
赵九丑喏了一声背过身,朝着反方向又原路返了回去。
至于赵飞轩这位安州刺史在汝州城的临时住所,郭业相信以赵九丑的能力,很容易能够找到。
很快,赵九丑被消逝在了郭业的视线之中……
PS:六月一号,求祝福,求打赏,求飘红,求一切一切!!
入了城,正值晌午时分,第一件事儿,自然是接风洗尘之宴。
作为东道主的汝州刺史戴明德,在汝州郡城最大的酒家江滨楼设宴,为奉旨钦差,监察御史郭业大人接风洗尘。
别看州府刺史都是四五品的文散官,而郭业既不是手握实权的六部堂官,也不是节制军马的将帅,仅仅只是一个六品的监察御史。
但,无论是汝州刺史戴明德,还是郑州刺史张士元,安州刺史赵飞轩,都不敢怠慢郭业半分。
其一,御史台的监察御史,俗称百官克星,专抓各地官员的小辫子,专给皇帝打小报告,容不得他们不忌惮。
其二,郭业奉旨出长安,前来督察三州灾情及赈灾银的发放情况。口衔圣命,奉旨督办,容不得他们不敢不敬。
再加上三位刺史大人干了亏心事,心里发虚,纵是列席宴会的汝州各级官员,没有一个屁股是干净的。
所以,这次宴席,倒是别开生面,郭业算是被诸位官员捧上了天……
郭业脸上继续保持着钦差的那份桀骜不驯的劲头,对诸位官员的奉承讨好来者不拒,一脸的春风得意马蹄疾。
颇有少年一朝得了志,雏凤啼鸣扶九天的味道。
不过,
他脑子清醒得很,心里也很是明镜儿,这帮人没有一个是干净的。
与他们觥筹交错,推杯换盏,虚与委蛇之时,郭业忽略了其他官员,倒是格外留意这三位州刺史。
汝州刺史戴明德,大概五十来岁,官场资历颇丰,时刻陪着笑脸,好像人畜无害的样子。
乍一感觉,还挺像个敦厚老子,但郭业知道,这一切都是假象。
郑州刺史张士元,四十来岁,说他是个文官,倒不如他更像个武将。不仅人长得极为粗犷,没有普通文官的那般斯文相貌,而且与郭业同在一桌交杯换盏之时,张口闭口都是郭兄弟长,郭兄弟短,仿佛两人乃多年至交一般。
不过张士元越是放下一州刺史的架子,与自己如此套近乎,郭业越觉得此人不可信任。
至于安州刺史赵飞轩,相比那两位,不仅年轻许多,而且更像是一个深受孔孟之道,正正经经的读书人。
而且从面相和眉宇来看,这位赵飞轩赵刺史不像是那种心中龌龊,藏污纳垢之人。
席间,此人压根儿就没主动跟郭业讨好阿谀,自顾低头一个劲儿地饮酒,基本上也从未主动说过一句话。
郭业在一次与他无意间的眼神碰撞中,捕捉到了一丝的不对劲,那便是赵飞轩刚刚与他对视一眼,立马便闪躲了开来。
莫非,此人并未跟汝州,郑州的两位刺史同流合污,贪墨赈灾银?
但很快,他便推翻了这个想法。
因为朝廷有令,一百五十万贯的赈灾银由三州刺史共同调配,相互监管。
如果赵飞轩没有参与贪墨案,其他两位刺史焉敢冒着掉脑袋,诛三族的风险,去干这事?
奶奶的,真是奇了怪了!
旋即,郭业又回忆起自己刚刚进城,从城门口一路到江滨楼的情景。
街道之上干净无比,来往百姓井然有序,并未见到过饥荒之时应有的尸横遍野场景。
大街两边的各家铺子,照样是大门开着,做买卖的做买卖,该吆喝的在吆喝……
这分明就是太平年间的光景,哪里有尸横遍野,饿殍满道的场面?
但是城外那一桩又一桩的惨状,郭业至今历历在目。
显然,汝州城中的这段太平光景,是戴明德戴刺史刻意而为之的,为的就是蒙蔽他的双眼,麻痹的注意力。
一时间,因为安州刺史的赵飞轩异状,郭业陷入了矛盾之中。
心里不断在问着自己,奶奶的,到底谁是人,谁是鬼?还是说汝州城中,处处尽是鬼?
想了好大一会儿,他索性端起杯盏,冲着汝州刺史戴明德旁敲侧击了起来,问道:“戴刺史,汝州,安州,郑州因黄河决堤,而闹了灾情与饥荒,那是不争的事实,本官也是为此而奉圣命前来督察。不过,我看这汝州城中,倒是干净整洁,不像是遭过灾闹过饥荒的样子啊。在下着实不明白,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,还望戴刺史能够替郭某释疑一二。”
唔?
听闻郭业这么一问,一丝的惊惶明显从戴明德的脸上闪过,不过很快被消弭于无形,恢复了常态。
继而一阵哈哈畅笑,貌似挺得意地说道:“郭御史有所不知啊,自从朝廷拨了赈灾银之后,本刺史与张刺史,还有赵刺史三人精诚合作,合理迅捷地调配着这笔赈灾银。第一时间将灾情过后的饥荒控制住,有了朝廷的赈灾银,官府才有了银子购置粮食,百姓也才有了灾后的口粮。”
说到这儿,戴明德分别瞟了一眼张士元和赵飞轩,继续说道:“遭此大灾,汝州城能够如此迅速地控制住灾情,将百姓的伤亡控制到最低,全托了圣上的鸿福啊,天不亡我汝州二十万父老乡亲哩。你说是不?张刺史!”
最后一句话,是冲着郑州刺史张士元而讲。
张士元重重地点了一下头,站起身来感叹道:“是啊,汝州如此,我郑州亦是如此,虽灾情巨大,但是伤亡却是极低,极低!郑州三十万百姓,在灾情之中几乎是零伤亡,这不仅是郑州众官员的光荣,也是朝廷的体面啊,幸甚,幸甚啊!”
说到最后,更是托起酒盏有感而发道:“正所谓,大灾无情,朝廷有情,圣上能够如此迅速地拨下赈灾银,绝对是千古第一任君啊,爱民如子,莫过如斯!”
“咳咳咳……”
突然,低头只顾饮酒的安州刺史赵飞轩猛然一阵咳嗽,貌似喝酒喝得太急太快,给呛到了。
郭业将头转向赵飞轩,故意问道:“赵刺史,你可是有什么话想说?还是说有什么心里话,不吐不快?”
很明显,郭业这是话里有话。
不过赵飞轩仅仅只是起身,拱手回道:“钦差大人,下官身体不适,想早些回去休息休息,这便先行告辞了!”
说完,又冲张士元,戴明德二人点点头,转身缓缓离去。
郭业看着这厮离去的背影,心道,我草,说走就走,还挺有个性,这姓赵的,哥们咋就不透呢?
这时,旁边的张士元亮起他那粗犷的嗓门,替赵飞轩解释道:“郭御史,莫怪莫怪,赵刺史最近因为赈灾之事,身体疲累不堪,并无怠慢之意。”
郭业耸耸肩,无所谓道:“不怪,赵刺史替朝廷牧守一方,又如此敬忠职守,以至于身体疲累不堪,令郭某肃然起敬啊!”
既然赵飞轩走了,那么这个宴席就没什么意思了,从戴明德和张士元的嘴中,郭业相信根本敲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来。
随即,以自己一路奔波疲倦不堪为托词,跟两人告了辞,带着赵九丑离开了江滨楼,朝着下榻的驿馆回去。
自此,戴明德为钦差大人特设的接风洗尘之宴,因为郭业的离去,而宣告结束。
郭业一走,将戴明德与张士元,还有汝州各级官员留在了江滨楼中。
...
郭业与赵九丑出了江滨楼,走在前往驿馆路上。
郭业发现赵九丑欲言又止,笑道:“想问就问吧,憋着多难受?”
赵九丑唔了一声,脱口问道:“大人,你不会真信了姓戴的和姓张的,那两个狗官的鬼话吧?”
郭业置之一笑,仅仅说了一个字:“屁!”
赵九丑继续冷笑道:“那姓张的刺史,真是臭不要脸,瞎话鬼话张嘴就来,什么叫郑州三十万百姓,几乎零伤亡?这他妈不是骗鬼的吗?大人,他是拿你当三岁小孩耍弄呢。”
郭业应道:“我心里有数,他们愿意拿老子当二百五,那老子就当一回二百五吧。不过九丑,现在有件事儿需要你亲自去办。”
“大人,请吩咐!”
赵九丑停住了脚步,抱拳聆听。
郭业眯起了双眼,轻声慢慢说道:“我觉得那位安州刺史赵飞轩,与戴明德和张士元两人有点不一样。说他们没有官官相护,狼狈为奸,打死我我也不信,但是说赵飞轩和那两位乃是一丘之貉,我又如何也无法相信,感觉里头还有些东西没有摸顺。”
“所以大人您让我去盯着姓赵的梢,看他有什么诡异反常的举动,是这意思不?”
听着赵九丑都会抢答了,郭业不由竖起拇指,赞道:“聪明,去吧,注意安全!”
赵九丑喏了一声背过身,朝着反方向又原路返了回去。
至于赵飞轩这位安州刺史在汝州城的临时住所,郭业相信以赵九丑的能力,很容易能够找到。
很快,赵九丑被消逝在了郭业的视线之中……
PS:六月一号,求祝福,求打赏,求飘红,求一切一切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