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百四十九、一丁点圣人+羽承安的机会
慢慢的,诗语发现河岸边有人接着灯光,正看向这边,而且对他们指指点点,窃窃私语。
她害羞了,连忙拉着手边的坏人跑开。
没走几步,便听到前方嘈杂,人影攒动,走廊里汇聚许多人,密密麻麻的水泄不通,三五成群低声议论着什么,诗语好奇的拉着他过去,找外围的一个女子问道:“这位妹妹,这边怎么回事,里面怎么这么多人?”
那女子回头笑道:“姐姐有所不知,里面的才子出了一首极好的诗。”
“好诗?”诗语惊讶,随即也好奇起来:“是什么样的好诗?”
那女子想了想,“我背着呢。”
然后就抑扬顿挫的给她念了一遍:“泽国江山入战图,生民何计乐樵苏。凭君莫话封侯事,一将功成万骨枯.......”
诗语听完心中一震,赞叹道:“果然是好诗啊,不知出自哪位有才子,才情实在高绝。”
“我也觉得这写诗的真是厉害,才情很高,只怕有七八层楼那么高,诗能写得这么好,人想必也是英俊潇洒,玉树临风,万中无一啊。”她旁边的李星洲也笑着附和。
诗语诧异看这家伙一眼:“见你这么夸人,还真稀奇。”她可知道,这家伙平日里没架子,但其实对自己可高视着呢,平常人入不得他法眼,他真开口夸过的人不多。
只不过这夸人的词....什么七八层楼那么高,什么诗写得好人就帅,简直乱七八糟。
她拉着他的大手,低头穿过人群,里面被围着的三个年轻公子高声说着。
走廊里灯火昏暗,河中蛙鸣,浪涛声声入耳,众人都安静聆听着。
就是他们写的诗吗?诗语也好奇的看了那被众人围住的三个公,然后听起来,毕竟诗词歌赋,她本就精通喜欢,特别是.....
那家伙为她写了《青玉案.元夕》之后,更是喜欢得紧了......
人群中,三位公子满脸激动的说着.....
“平南王当初定了苏州,临走时我们城中百姓,各大豪族出城送别,依依不舍,也想平南王留下治定苏州。众人不舍,便请求王爷留下墨宝训示,以便我苏州子民供奉瞻仰,当时平南王泼墨挥毫,留下一七言诗,便是今日诸位所见的这首.......”
这话一出,顿时众人哗然,很多人被惊掉下巴,也有人连连赞叹,随即击掌叫好。
有时候,现实比诗歌更加戏剧性,因为难以琢磨,所以总能让人津津乐道。
三位才子拱拱手道:“当时读完,我们这些苏州人一时也感慨万千,王爷战功赫赫,安南除乱,兵锋所向皆披靡,可却只字不提自己的功劳,而为我苏州百姓忧心,为天下之民忧心,如此胸怀恩德,令我等张狂激愤之徒心生惭愧......
后来我们随家人到京城行商,虽四处听闻传唱王爷事迹,却无人提及此诗,觉得实在不妥,故而今日便临摹带来,与诸位同赏。”
说完他们对着所有人拱拱手,一时间大家也开始纷纷议论起来。
“三位仁兄高义啊,今晚此举以后也可传为一段佳话了......”
“是啊是啊,若不是三位,在下还不知平南王居然有如此佳作!”
“自《山园小梅》《青玉案.元夕》之后便再没听说过平南王新词,外面还传言说王爷是江郎才尽,过慧早夭,现在一看哪有这事,都是胡猜乱想罢了,王爷只是不喜招摇,低调处事而已。”
“是啊,如此大才却不招摇,如此大功却不高议,而是心系百姓,低调处事,有平南王在,我景国未来可期啊!”
“哈哈哈,兄弟说得对,况且王爷今年才十六岁,虚冠年纪,如此年纪便有这般才学手段,实在是我景国之福啊......”
“........”
场面一时热闹,众人兴高采烈相谈,慢慢的就变成夸平南王大会。
毕竟这事太过戏剧性,一首隐世大作,足以流传千古,本就已经很吸引人眼球,何况又和如今炙手可热的话题人物平南王联系上。
而且这诗还做于苏州大胜之时,只字不提劳苦功高,不提赫赫战功,而是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。
若是寻常人说这话,还会被反驳不识大体,不顾大局,或者自命清高,故作姿态,可平南王是真正做到一将功成万骨枯,他说此话,霎时间味道便不一样了。
赫赫战功累身之人,没有因为功劳而骄傲自满,而是道出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.......
平南王在众人心中一下在高大不止一个档次,变得熠熠生辉,如同圣贤。
许多在场的年轻女孩脸色酥红,眼里都露出崇拜的光芒,而众多才子也是心驰神往,感慨万千。
诗语回神,看着身边得意的人,总算明白这家伙为何会夸得那么肉麻了。
“不要脸.....”诗语低声道。
李星洲只是嘿嘿一笑,他也有些出乎意料,当时抄这首诗时确实有规劝苏州人安居乐业,一时想不起来,就想到这首,没想到如今影响力居然扩散到京城来了。
“听他们这么说,我都感觉自己像个大圣人。”李星洲拉着诗语的手,站在人群最后方的阴影之中道。
诗语白了他一眼:“臭美!”随后又犹豫一下,他救了苏、泸两地几十万百姓,于是小声补充:“你顶多算一丁点。”
“什么一丁点?”
“一丁点圣人。”
“.......”李星洲无语:“圣人哪还有一丁点的......”
诗语不理他,越跟他说,他越能说,又说不过他。
酒过三巡,菜过五味,王通已经有些微微晕了,他只喝了几盅,可喝的是上等好酒将军酿,寻常人也喝不上,对坐的几位大人脸上也带红晕。
大家说话都大声起来,这时去叫作诗人的下人回来了,却没带来人。
羽相有些醉态,微怒道:“人呢?”
那下人连忙跪下:“老爷,那人实在带不来.......”
“带不来?一个书生也带不来,你跟人说清楚了吗?”羽相不满。
下人连忙道:“老爷,那诗不是书生作的,那些苏州书生只是临摹传扬而已......”
“哦,不是他们作诗,那苏州还有什么样的才子,能做出这等诗来?”羽承安不解的抚须,众人也都看过来。
下人连忙道:“老爷,不是苏州人,是京城人,是平南王作的诗,那几个书生说当初苏州叛乱平定之后,众人请王爷留下墨宝供奉,当时王爷就写了这首诗......”
此言一出,桌边一下子安静下来。
最先提出这诗忤逆,要教说作者的兵部判部事张让一下愣住了,随即满脸尴尬,“这.....这真是平南王诗作?”
“回禀老爷,是的,因为当初平南王是在苏州写的诗,所以一直没传入京中,少有人知道.....”
张让说不出话来,羽承安脸色也很不好看,摆摆手道:“好了好了,此事揭过吧,时间也差不多了,本官要到评席去,诸位大人请便吧。”
众人明白这话里的意思,羽承安是副相,可平南王不是他惹得起的,不过话不能直说。
羽承安话说到这,众人只得拱拱手,一席好宴以合乐开始,最终却不不欢而散.....
王通满心震惊,这诗居然是李星洲作的!
他觉得不可思议,又有些不想相信,正要浑浑噩噩准备离席时,却有下人靠过来小声在他耳边道:“老爷请王大人移步一叙。”
他认得这下人,是羽相的下人,羽相单独相邀,他自然不敢妄辞,拱拱手就站起来,可才走两步,酒劲上头,居然有些晃荡,下人连忙扶住他,往亭外走。
水榭亭台之上,已经侯满众多才子佳人,等候大人物入场。
陆续有一些人上台,但今晚大儒名家都入朝堂辩论去了,所以来的大多没什么分量,每上台一位,便有人介绍,是某某某,写过什么样的诗词,有什么样的功名等等。
台下才子佳人们大多只是回以礼貌性的掌声,并不出彩。
羽承安没有急着上台,站在远处转角,看着那边情况,已经他虽好去各处诗会,一来他有才学,好诗文,二来可以得名声,拉拢士子。
可每到一处,总有陈钰压他一头。
吟诗作赋的场合,别人可不管他是不是副相,或许参知政事能让学子们惊叹,可也远远不够,到这种场合,才学才是第一标准。
陈钰是当朝翰林大学士,判东京国子监,礼部判部事,名满天下的大儒,所到之处备受学子追捧敬重。
现在好了,陈钰不在,所以他也不准备贸然前去,好菜后上,大戏压轴。
可也正因如此,今晚他才会格外注重对自己才学的定位,以至于刚刚居然对一首好诗生气,坏了事情。
身后的参胜似乎看出他心中所想:“岳父不必介怀,根据我打听来的消息,王通要在京中逗留些时日,机会有得是。”
羽承安点头,他想的其实也简单,王越贵为平南王的岳父,又是初到京城,对京城局势人情不清楚,好趁机从他下手,找出能对付李星洲的机会。
可惜他一心想着艳压今晚诗会,拉拢士子之心,以至于被一首诗乱了方寸,若是普通才子,他还能应付,没想居然是李星洲作的.....
又是李星洲啊!什么事都坏在他手中......
羽承安暗自咬牙切齿,脸色难看,这时身后传来脚步,黑暗中下人高声道:“老爷,王大人来了。”
他连忙收住,露出灿烂笑容,拱手道:“王大人好福气啊,居然有平南王这样的乘龙快婿,刚刚出了点意外,现在老夫和王大人好好聊聊。”
“哪里哪里......”王通只是应付几句。
羽承安却敏锐的发现,他说起平南王,王通笑意霎时间就收住了......
莫非这其中有问题?羽承安眼珠一转,又继续和他说起话来,说话间时不时说一些关于李星洲的事,或是说他才学,或是说他作为。
但慢慢的,羽承安越来越能确定,这王通与他女婿不合!
只要说到他女婿,王通都会谈吐不耐烦,或想快些带过去,虽然他极力掩饰,可怎么能瞒过在官场摸爬滚打一辈子的羽承南呢。
所以越说他心里越是激动起来,过了一会儿,主办诗会的陈文习来请他上台,他将王通也邀上,王通是年轻时中过解元,最后探花出殿,东华门唱名,绝对有资格上座。
陈文习也受宠若惊的恭敬邀请他。
果然,陈钰不在,羽承安一出来便赢得浪潮般的掌声喝彩,学子之心尽归。
随后,众多才子佳人齐聚水榭,江州花船靠岸,各个青楼大家到场,皓月当空,陈文习出来照例宣读今夜诗会之题如往年一般是咏月之后,诗会也便热热闹闹的开始了......
陈钰在台上则时不时的说些话,拉近与王通的距离,旁边几人都知趣,只要见到好诗好词,便会呈送给他评,其余诗词则自己评几句便过去了,如此一来,羽承安大得人心。
而王通也慢慢与他交心,将他当做师长对待,还小声向他请教江州之事,毕竟诗会气氛本就轻松,所以大家才会喜欢,他们在上面说话也没事。
听王通说后,羽承安才知道原来江州遇到了这样的问题,他随即眼珠一转低声笑道:“此事王大人应该去请教平南王,王爷是王大人乘龙快婿,又聪敏过人,想必定有办法。”
王通一笑,“呵,羽相多想了,在下倒是问过,羽相口中在三夸奖,聪明绝顶的平南王却说盱眙可解,还说几日之后便送来解法的狂妄之言,以羽相之见,这事能这么简单么?”
羽承安一愣,随即心头狂跳,他和王通的注意点可不一样,王通想解决江州之乱,他则想将李星洲牵扯到这无解的事情中来,至于江州如何,那不是他关心的。
所以他一下抓住自己的重点:“王大人是说平南王应允说能短时间内解决此事?”
王通一愣:“羽相为何如此问?”
“但说是也不是!”羽承安有些着急,低声催促道。
王通疑惑点头,见他点头,羽承安心跳加快,但还求稳妥,又问:“此话当真,王大人所言皆是平南王所之语?”
“那是自然,只是不知羽相为何有此一问?”王通还云里雾里。
羽承安却心头打震,心中狂笑,好啊,他还怕找不到泥把李星洲拉进去,现在好了,他自己往里跳,还是自家岳父搅出来的泥坑,好啊!看来是天要亡你啊!
见王通不解的又要问,羽承安不耐烦道:“王大人,自是诗会,你我便专心评品诗词吧,不要多言其它。”
她害羞了,连忙拉着手边的坏人跑开。
没走几步,便听到前方嘈杂,人影攒动,走廊里汇聚许多人,密密麻麻的水泄不通,三五成群低声议论着什么,诗语好奇的拉着他过去,找外围的一个女子问道:“这位妹妹,这边怎么回事,里面怎么这么多人?”
那女子回头笑道:“姐姐有所不知,里面的才子出了一首极好的诗。”
“好诗?”诗语惊讶,随即也好奇起来:“是什么样的好诗?”
那女子想了想,“我背着呢。”
然后就抑扬顿挫的给她念了一遍:“泽国江山入战图,生民何计乐樵苏。凭君莫话封侯事,一将功成万骨枯.......”
诗语听完心中一震,赞叹道:“果然是好诗啊,不知出自哪位有才子,才情实在高绝。”
“我也觉得这写诗的真是厉害,才情很高,只怕有七八层楼那么高,诗能写得这么好,人想必也是英俊潇洒,玉树临风,万中无一啊。”她旁边的李星洲也笑着附和。
诗语诧异看这家伙一眼:“见你这么夸人,还真稀奇。”她可知道,这家伙平日里没架子,但其实对自己可高视着呢,平常人入不得他法眼,他真开口夸过的人不多。
只不过这夸人的词....什么七八层楼那么高,什么诗写得好人就帅,简直乱七八糟。
她拉着他的大手,低头穿过人群,里面被围着的三个年轻公子高声说着。
走廊里灯火昏暗,河中蛙鸣,浪涛声声入耳,众人都安静聆听着。
就是他们写的诗吗?诗语也好奇的看了那被众人围住的三个公,然后听起来,毕竟诗词歌赋,她本就精通喜欢,特别是.....
那家伙为她写了《青玉案.元夕》之后,更是喜欢得紧了......
人群中,三位公子满脸激动的说着.....
“平南王当初定了苏州,临走时我们城中百姓,各大豪族出城送别,依依不舍,也想平南王留下治定苏州。众人不舍,便请求王爷留下墨宝训示,以便我苏州子民供奉瞻仰,当时平南王泼墨挥毫,留下一七言诗,便是今日诸位所见的这首.......”
这话一出,顿时众人哗然,很多人被惊掉下巴,也有人连连赞叹,随即击掌叫好。
有时候,现实比诗歌更加戏剧性,因为难以琢磨,所以总能让人津津乐道。
三位才子拱拱手道:“当时读完,我们这些苏州人一时也感慨万千,王爷战功赫赫,安南除乱,兵锋所向皆披靡,可却只字不提自己的功劳,而为我苏州百姓忧心,为天下之民忧心,如此胸怀恩德,令我等张狂激愤之徒心生惭愧......
后来我们随家人到京城行商,虽四处听闻传唱王爷事迹,却无人提及此诗,觉得实在不妥,故而今日便临摹带来,与诸位同赏。”
说完他们对着所有人拱拱手,一时间大家也开始纷纷议论起来。
“三位仁兄高义啊,今晚此举以后也可传为一段佳话了......”
“是啊是啊,若不是三位,在下还不知平南王居然有如此佳作!”
“自《山园小梅》《青玉案.元夕》之后便再没听说过平南王新词,外面还传言说王爷是江郎才尽,过慧早夭,现在一看哪有这事,都是胡猜乱想罢了,王爷只是不喜招摇,低调处事而已。”
“是啊,如此大才却不招摇,如此大功却不高议,而是心系百姓,低调处事,有平南王在,我景国未来可期啊!”
“哈哈哈,兄弟说得对,况且王爷今年才十六岁,虚冠年纪,如此年纪便有这般才学手段,实在是我景国之福啊......”
“........”
场面一时热闹,众人兴高采烈相谈,慢慢的就变成夸平南王大会。
毕竟这事太过戏剧性,一首隐世大作,足以流传千古,本就已经很吸引人眼球,何况又和如今炙手可热的话题人物平南王联系上。
而且这诗还做于苏州大胜之时,只字不提劳苦功高,不提赫赫战功,而是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。
若是寻常人说这话,还会被反驳不识大体,不顾大局,或者自命清高,故作姿态,可平南王是真正做到一将功成万骨枯,他说此话,霎时间味道便不一样了。
赫赫战功累身之人,没有因为功劳而骄傲自满,而是道出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.......
平南王在众人心中一下在高大不止一个档次,变得熠熠生辉,如同圣贤。
许多在场的年轻女孩脸色酥红,眼里都露出崇拜的光芒,而众多才子也是心驰神往,感慨万千。
诗语回神,看着身边得意的人,总算明白这家伙为何会夸得那么肉麻了。
“不要脸.....”诗语低声道。
李星洲只是嘿嘿一笑,他也有些出乎意料,当时抄这首诗时确实有规劝苏州人安居乐业,一时想不起来,就想到这首,没想到如今影响力居然扩散到京城来了。
“听他们这么说,我都感觉自己像个大圣人。”李星洲拉着诗语的手,站在人群最后方的阴影之中道。
诗语白了他一眼:“臭美!”随后又犹豫一下,他救了苏、泸两地几十万百姓,于是小声补充:“你顶多算一丁点。”
“什么一丁点?”
“一丁点圣人。”
“.......”李星洲无语:“圣人哪还有一丁点的......”
诗语不理他,越跟他说,他越能说,又说不过他。
酒过三巡,菜过五味,王通已经有些微微晕了,他只喝了几盅,可喝的是上等好酒将军酿,寻常人也喝不上,对坐的几位大人脸上也带红晕。
大家说话都大声起来,这时去叫作诗人的下人回来了,却没带来人。
羽相有些醉态,微怒道:“人呢?”
那下人连忙跪下:“老爷,那人实在带不来.......”
“带不来?一个书生也带不来,你跟人说清楚了吗?”羽相不满。
下人连忙道:“老爷,那诗不是书生作的,那些苏州书生只是临摹传扬而已......”
“哦,不是他们作诗,那苏州还有什么样的才子,能做出这等诗来?”羽承安不解的抚须,众人也都看过来。
下人连忙道:“老爷,不是苏州人,是京城人,是平南王作的诗,那几个书生说当初苏州叛乱平定之后,众人请王爷留下墨宝供奉,当时王爷就写了这首诗......”
此言一出,桌边一下子安静下来。
最先提出这诗忤逆,要教说作者的兵部判部事张让一下愣住了,随即满脸尴尬,“这.....这真是平南王诗作?”
“回禀老爷,是的,因为当初平南王是在苏州写的诗,所以一直没传入京中,少有人知道.....”
张让说不出话来,羽承安脸色也很不好看,摆摆手道:“好了好了,此事揭过吧,时间也差不多了,本官要到评席去,诸位大人请便吧。”
众人明白这话里的意思,羽承安是副相,可平南王不是他惹得起的,不过话不能直说。
羽承安话说到这,众人只得拱拱手,一席好宴以合乐开始,最终却不不欢而散.....
王通满心震惊,这诗居然是李星洲作的!
他觉得不可思议,又有些不想相信,正要浑浑噩噩准备离席时,却有下人靠过来小声在他耳边道:“老爷请王大人移步一叙。”
他认得这下人,是羽相的下人,羽相单独相邀,他自然不敢妄辞,拱拱手就站起来,可才走两步,酒劲上头,居然有些晃荡,下人连忙扶住他,往亭外走。
水榭亭台之上,已经侯满众多才子佳人,等候大人物入场。
陆续有一些人上台,但今晚大儒名家都入朝堂辩论去了,所以来的大多没什么分量,每上台一位,便有人介绍,是某某某,写过什么样的诗词,有什么样的功名等等。
台下才子佳人们大多只是回以礼貌性的掌声,并不出彩。
羽承安没有急着上台,站在远处转角,看着那边情况,已经他虽好去各处诗会,一来他有才学,好诗文,二来可以得名声,拉拢士子。
可每到一处,总有陈钰压他一头。
吟诗作赋的场合,别人可不管他是不是副相,或许参知政事能让学子们惊叹,可也远远不够,到这种场合,才学才是第一标准。
陈钰是当朝翰林大学士,判东京国子监,礼部判部事,名满天下的大儒,所到之处备受学子追捧敬重。
现在好了,陈钰不在,所以他也不准备贸然前去,好菜后上,大戏压轴。
可也正因如此,今晚他才会格外注重对自己才学的定位,以至于刚刚居然对一首好诗生气,坏了事情。
身后的参胜似乎看出他心中所想:“岳父不必介怀,根据我打听来的消息,王通要在京中逗留些时日,机会有得是。”
羽承安点头,他想的其实也简单,王越贵为平南王的岳父,又是初到京城,对京城局势人情不清楚,好趁机从他下手,找出能对付李星洲的机会。
可惜他一心想着艳压今晚诗会,拉拢士子之心,以至于被一首诗乱了方寸,若是普通才子,他还能应付,没想居然是李星洲作的.....
又是李星洲啊!什么事都坏在他手中......
羽承安暗自咬牙切齿,脸色难看,这时身后传来脚步,黑暗中下人高声道:“老爷,王大人来了。”
他连忙收住,露出灿烂笑容,拱手道:“王大人好福气啊,居然有平南王这样的乘龙快婿,刚刚出了点意外,现在老夫和王大人好好聊聊。”
“哪里哪里......”王通只是应付几句。
羽承安却敏锐的发现,他说起平南王,王通笑意霎时间就收住了......
莫非这其中有问题?羽承安眼珠一转,又继续和他说起话来,说话间时不时说一些关于李星洲的事,或是说他才学,或是说他作为。
但慢慢的,羽承安越来越能确定,这王通与他女婿不合!
只要说到他女婿,王通都会谈吐不耐烦,或想快些带过去,虽然他极力掩饰,可怎么能瞒过在官场摸爬滚打一辈子的羽承南呢。
所以越说他心里越是激动起来,过了一会儿,主办诗会的陈文习来请他上台,他将王通也邀上,王通是年轻时中过解元,最后探花出殿,东华门唱名,绝对有资格上座。
陈文习也受宠若惊的恭敬邀请他。
果然,陈钰不在,羽承安一出来便赢得浪潮般的掌声喝彩,学子之心尽归。
随后,众多才子佳人齐聚水榭,江州花船靠岸,各个青楼大家到场,皓月当空,陈文习出来照例宣读今夜诗会之题如往年一般是咏月之后,诗会也便热热闹闹的开始了......
陈钰在台上则时不时的说些话,拉近与王通的距离,旁边几人都知趣,只要见到好诗好词,便会呈送给他评,其余诗词则自己评几句便过去了,如此一来,羽承安大得人心。
而王通也慢慢与他交心,将他当做师长对待,还小声向他请教江州之事,毕竟诗会气氛本就轻松,所以大家才会喜欢,他们在上面说话也没事。
听王通说后,羽承安才知道原来江州遇到了这样的问题,他随即眼珠一转低声笑道:“此事王大人应该去请教平南王,王爷是王大人乘龙快婿,又聪敏过人,想必定有办法。”
王通一笑,“呵,羽相多想了,在下倒是问过,羽相口中在三夸奖,聪明绝顶的平南王却说盱眙可解,还说几日之后便送来解法的狂妄之言,以羽相之见,这事能这么简单么?”
羽承安一愣,随即心头狂跳,他和王通的注意点可不一样,王通想解决江州之乱,他则想将李星洲牵扯到这无解的事情中来,至于江州如何,那不是他关心的。
所以他一下抓住自己的重点:“王大人是说平南王应允说能短时间内解决此事?”
王通一愣:“羽相为何如此问?”
“但说是也不是!”羽承安有些着急,低声催促道。
王通疑惑点头,见他点头,羽承安心跳加快,但还求稳妥,又问:“此话当真,王大人所言皆是平南王所之语?”
“那是自然,只是不知羽相为何有此一问?”王通还云里雾里。
羽承安却心头打震,心中狂笑,好啊,他还怕找不到泥把李星洲拉进去,现在好了,他自己往里跳,还是自家岳父搅出来的泥坑,好啊!看来是天要亡你啊!
见王通不解的又要问,羽承安不耐烦道:“王大人,自是诗会,你我便专心评品诗词吧,不要多言其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