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七十七章:法会
不过,普云大师不愧为见多识广的得道高僧,虽然心里无奈,但面上却未表现出来,仍旧一派高僧的持重端方范儿。
倒是慧通,正倒茶的时候听见安笙如此不加修饰地说要让普云大师帮忙做戏,还是当着佛祖的面说的,登时吓了一跳,下意识地转头去看不远处供奉的弥勒佛像,眼睛一离开手,手下便失了准头,眼瞧着,壶中的茶水就要被倒出来。
幸而这时,普云大师及时伸手托了一把,才免于茶水被倒出茶杯的境况。
慧通被普云大师托了手腕,倒是回过神来了,也发现自己差点儿将茶水倒出去,忙道:“师傅,徒儿有罪。”
他适才倒茶不专心,险些将茶水倒出来,虽只是件小事,但以小见大,却也可以看出他向佛之心不诚,六根不净,才会被外物所扰。
慧通可以说几乎是普云大师看着长大的,焉能不了解他一举一动,一言一行背后所代表的意味,因而闻言便慈爱地笑了笑,说:“无妨,不需太过苛求自己,这也是修行的一种。”
“是,师傅,徒儿受教了。”慧通乖巧地应下。
普云大师才又转向安笙,道:“你之用意,为师已尽数知晓,这事倒也不算什么大事,总归也是向善,既你求到为师跟前,为师便帮你这一次,行了,待为师洗洗风尘,你便随为师去前殿吧。”
“是,师傅,多谢师傅帮忙。”
普云大师又对慧通道:“去跟你几位师叔说一下,就说为师待会儿要在前殿做一场祈福法会,替一个病了的孩子祈福,叫他们帮忙准备一下。”
“是,师傅。”慧通双手合十朝普云大师行了个佛礼,恭声应下,然后,自去替普云大师向寺里几位高僧传话去了。
普云大师则去旁边的净房略洗去一路风尘,换了身僧袍袈裟,方才出来。
有了普云大师帮忙,安笙也没那么担心了,心倒是静了一点儿。
这会儿时辰还早,今儿不是初一十五,前来上香的人必定不如初一十五时候多,但弘济寺香火向来鼎盛,因而,就算不是初一十五,前来上香祈福甚至解签的香客也不少。
弘济寺常有法会,皆是高僧主持,不少信众得知有法会的时候,都会特地前来,聆听大师讲经,沐浴佛光。
普云大师作为名满天下的得道高僧,他主持法会的时候并不多,但无一例外,只要是他主持法会,来往信众总是格外的多。
人多,恰恰是安笙此刻所求的。
她就是要让大家都知道,昨日在城门口前,陆铮善心救下了一名孩童的性命,当时那么多人都在,但唯有陆铮对那对夫妻伸出了援手,谁能说这不是善心?不是善举?
这样的善心善举,不被大家知道也没什么,但是,一旦被人知道,陆铮慈善的名声,就算是坐定了。
再加上昨日之事见证者实在太多,那些人若是听说连普云大师这样的得道高僧都未陆铮的善举所感动,必定也会跟着感动。
人多有从众心理,即便有人觉得陆铮沽名钓誉,但在这种情况下,也必定不会说出来引起众怒。
再说了,这场法会是陆铮的未婚妻,顾家二小姐,昨日那位亲手救治孩童的女医者恰巧碰见了自己的师傅,“无意间”提及此事,引得普云大师动容,方才做了这场祈福法会,就算有人想说陆铮沽名钓誉,只怕也轻易不敢开口!
再加上这边法会一开,福哥儿的父母也差不多会被杜奕衡和林子轩接到护国公府门前,当众叩谢陆家善心恩德,只会让陆铮的仁善的名声传播的更广。
这就是安笙最终所求,双管齐下,定要坐实了陆铮仁善的名声。
只要百姓们在心里认定了陆铮是大善之人,那么,再有人说陆铮的不是,这些百姓便自会替陆铮辩护,到时候,坊间即便再有陆铮沽名钓誉,仗势欺人的流言传出来,也不会有几人相信了。
这样,安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。
寺里僧人听说普云大师要主持法会,自是欢喜,因知道他不喜盛名,便也不多做准备,只是将前殿清了出来,跟往来香客略说了下他要主持法会的事情。
这个时辰,上山的香客已经不少了,大家听说普云大师要亲自主持法会,都十分兴奋,三三两来那个停驻在殿外,不畏寒风,一脸喜色。
能在这种天气里还出门上香的,要不是专门有事跟佛祖相求,要么,就是向佛之心诚笃的信众。
而无论是哪一种,对普云大师都是分外推崇的。
南诏崇信佛法,名寺古刹不少,得道高僧亦不少,但是,如普云大师这样,盛名满天下的高僧,还是不多的。
平日里,他们想要听一场普云大师的法会,十分困难,一切全凭缘分,遇上了,则是有缘,没遇上,便是无缘。
而近日,他们显然都是有缘人,这么巧,就碰上了普云大师主持法会。
这可真是难得!
但凡信佛之人,对缘分一说都十分笃信,诉说佛家讲究通达,有缘无缘自看机缘,但是,对于普罗大众来说,有缘显然还是要比无缘让人高兴多了。
很快,殿前就聚集起了很多香客信众。
过了一会儿,就连山门前都堵满了人。
这其中,不乏有些身份的贵裔之家,但是,不管是身份普通的还是身份贵重的,这些人都不约而同地,带着几分虔诚等候着脸催促和喧闹声都不曾有。
如此足可见,普云大事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。
而普云大师也没让大家等太久,约摸着一炷香的时间,普云大师便在大家的翘首以盼中,出现了。
而这时候,站的位置靠前的人就发现,随同在普云大师身后的,除了有弘济寺里其他几位高僧外,还有一个平时常跟在普云大师身边的小和尚,和,两个举着佛珠的年轻女子?
年轻,女子?!
佛寺里怎会有女人?
大家惊讶犹疑地互相对视,很快,便有知道些内情的人替众人解惑。
原来,那穿着月白色骑装,手持佛珠的年轻女子,正是普云大师那位俗家弟子,永宁侯府顾二小姐,顾安笙。
倒是慧通,正倒茶的时候听见安笙如此不加修饰地说要让普云大师帮忙做戏,还是当着佛祖的面说的,登时吓了一跳,下意识地转头去看不远处供奉的弥勒佛像,眼睛一离开手,手下便失了准头,眼瞧着,壶中的茶水就要被倒出来。
幸而这时,普云大师及时伸手托了一把,才免于茶水被倒出茶杯的境况。
慧通被普云大师托了手腕,倒是回过神来了,也发现自己差点儿将茶水倒出去,忙道:“师傅,徒儿有罪。”
他适才倒茶不专心,险些将茶水倒出来,虽只是件小事,但以小见大,却也可以看出他向佛之心不诚,六根不净,才会被外物所扰。
慧通可以说几乎是普云大师看着长大的,焉能不了解他一举一动,一言一行背后所代表的意味,因而闻言便慈爱地笑了笑,说:“无妨,不需太过苛求自己,这也是修行的一种。”
“是,师傅,徒儿受教了。”慧通乖巧地应下。
普云大师才又转向安笙,道:“你之用意,为师已尽数知晓,这事倒也不算什么大事,总归也是向善,既你求到为师跟前,为师便帮你这一次,行了,待为师洗洗风尘,你便随为师去前殿吧。”
“是,师傅,多谢师傅帮忙。”
普云大师又对慧通道:“去跟你几位师叔说一下,就说为师待会儿要在前殿做一场祈福法会,替一个病了的孩子祈福,叫他们帮忙准备一下。”
“是,师傅。”慧通双手合十朝普云大师行了个佛礼,恭声应下,然后,自去替普云大师向寺里几位高僧传话去了。
普云大师则去旁边的净房略洗去一路风尘,换了身僧袍袈裟,方才出来。
有了普云大师帮忙,安笙也没那么担心了,心倒是静了一点儿。
这会儿时辰还早,今儿不是初一十五,前来上香的人必定不如初一十五时候多,但弘济寺香火向来鼎盛,因而,就算不是初一十五,前来上香祈福甚至解签的香客也不少。
弘济寺常有法会,皆是高僧主持,不少信众得知有法会的时候,都会特地前来,聆听大师讲经,沐浴佛光。
普云大师作为名满天下的得道高僧,他主持法会的时候并不多,但无一例外,只要是他主持法会,来往信众总是格外的多。
人多,恰恰是安笙此刻所求的。
她就是要让大家都知道,昨日在城门口前,陆铮善心救下了一名孩童的性命,当时那么多人都在,但唯有陆铮对那对夫妻伸出了援手,谁能说这不是善心?不是善举?
这样的善心善举,不被大家知道也没什么,但是,一旦被人知道,陆铮慈善的名声,就算是坐定了。
再加上昨日之事见证者实在太多,那些人若是听说连普云大师这样的得道高僧都未陆铮的善举所感动,必定也会跟着感动。
人多有从众心理,即便有人觉得陆铮沽名钓誉,但在这种情况下,也必定不会说出来引起众怒。
再说了,这场法会是陆铮的未婚妻,顾家二小姐,昨日那位亲手救治孩童的女医者恰巧碰见了自己的师傅,“无意间”提及此事,引得普云大师动容,方才做了这场祈福法会,就算有人想说陆铮沽名钓誉,只怕也轻易不敢开口!
再加上这边法会一开,福哥儿的父母也差不多会被杜奕衡和林子轩接到护国公府门前,当众叩谢陆家善心恩德,只会让陆铮的仁善的名声传播的更广。
这就是安笙最终所求,双管齐下,定要坐实了陆铮仁善的名声。
只要百姓们在心里认定了陆铮是大善之人,那么,再有人说陆铮的不是,这些百姓便自会替陆铮辩护,到时候,坊间即便再有陆铮沽名钓誉,仗势欺人的流言传出来,也不会有几人相信了。
这样,安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。
寺里僧人听说普云大师要主持法会,自是欢喜,因知道他不喜盛名,便也不多做准备,只是将前殿清了出来,跟往来香客略说了下他要主持法会的事情。
这个时辰,上山的香客已经不少了,大家听说普云大师要亲自主持法会,都十分兴奋,三三两来那个停驻在殿外,不畏寒风,一脸喜色。
能在这种天气里还出门上香的,要不是专门有事跟佛祖相求,要么,就是向佛之心诚笃的信众。
而无论是哪一种,对普云大师都是分外推崇的。
南诏崇信佛法,名寺古刹不少,得道高僧亦不少,但是,如普云大师这样,盛名满天下的高僧,还是不多的。
平日里,他们想要听一场普云大师的法会,十分困难,一切全凭缘分,遇上了,则是有缘,没遇上,便是无缘。
而近日,他们显然都是有缘人,这么巧,就碰上了普云大师主持法会。
这可真是难得!
但凡信佛之人,对缘分一说都十分笃信,诉说佛家讲究通达,有缘无缘自看机缘,但是,对于普罗大众来说,有缘显然还是要比无缘让人高兴多了。
很快,殿前就聚集起了很多香客信众。
过了一会儿,就连山门前都堵满了人。
这其中,不乏有些身份的贵裔之家,但是,不管是身份普通的还是身份贵重的,这些人都不约而同地,带着几分虔诚等候着脸催促和喧闹声都不曾有。
如此足可见,普云大事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。
而普云大师也没让大家等太久,约摸着一炷香的时间,普云大师便在大家的翘首以盼中,出现了。
而这时候,站的位置靠前的人就发现,随同在普云大师身后的,除了有弘济寺里其他几位高僧外,还有一个平时常跟在普云大师身边的小和尚,和,两个举着佛珠的年轻女子?
年轻,女子?!
佛寺里怎会有女人?
大家惊讶犹疑地互相对视,很快,便有知道些内情的人替众人解惑。
原来,那穿着月白色骑装,手持佛珠的年轻女子,正是普云大师那位俗家弟子,永宁侯府顾二小姐,顾安笙。